中文版  |  English

绿色瓷都 和谐德化 (上篇)-2009.01.18

——“中国瓷都·德化”创新发展纪实(上篇)
中国信息报2008-08-18

德化县陶瓷学院

地处闽中屋脊戴云山麓的德化县,群山环抱,重峦叠峰,森林密布,河流交错,气候温和。全县总面积2232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02个行政村(社区),人口31.23万。其中县城关人口近18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小县大城关”。

德化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陶瓷生产史孕育了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德化陶瓷文化是中国陶瓷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德化瓷塑以其独特的工艺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陶瓷史上独领风骚。

德化县委书记陈全顺(右一)、县长李辉跃(右三)等同志到龙浔镇调研指导工作

千年瓷都 流光溢彩

新石器时代,先民便开始生产陶器,唐五代开始生产青瓷器,历经宋元明清生产青白瓷、白瓷、青花瓷、彩绘瓷等各类品种,直至今天延续不断。宋元时代,德化瓷大量外销,扬名四海,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之一。明代,德化陶瓷制作工艺从造型到釉色都登上了新的境界,并以生产白瓷驰名于世,有“白如雪、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之美誉。历史上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近年来,先后被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瓷都”、“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

德化瓷器所表现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的动物造型,一件件巧夺天工,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德化不仅“瓷”名天下,而且生态环境良好。放眼望去,青山依旧在,绿水潺潺流。具有林、山、峰、石、泉、瀑、溪、泊八胜兼备特色的德化山水,引人入胜。其水资源丰富,素称“中国小水电之乡”。境内拥有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石牛山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居福建省前列,是福建省最适宜人居的地方。

一个个奇迹在这里出现。 2007年全县陶瓷生产总值达到58.81亿元,位居全国八大陶瓷产区前列。德化陶瓷产值30年增长500多倍,在陶瓷界创下新纪录。冠福家用等一批陶瓷生产企业进入“中国科技名牌企业500强”。全县税收收入的40%来自陶瓷业和其相关产业,而陶瓷产值中80%以上为外销工艺品,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非洲的一些国家外,可以说在全世界都能看到德化的最新产品。

在德化,平均每天有200多种陶瓷新产品问世,已获得版权和专利的产品累计达5000多个,从而荣获“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单位”称号。2006年,“德化陶瓷”成功申报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在陶瓷业的带动下,自1996年以来,德化连续多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经济综合实力由1995年福建省各县(市)第38位跃居现在的第13位,走在山区县前列,列入福建省十强行列。2006年被确定为福建省第一个县域循环经济示范县试点。

一串串数字,的确令人鼓舞。对于以陶瓷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德化,为何还这样山青、水绿、天蓝?德化是怎么解决好“独特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这一矛盾的呢?在德化县委书记陈全顺、县长李辉跃看来,这主要还是借力于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的“双轮驱动”,这当中既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引导,更源自企业自身的不断创新。

几年来,德化县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技术,突出企业的主体创新作用,开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研发攻关。

优质生态是经济腾飞的基石

德化独特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子,并非“得来全不费功夫”,而是经过了30多年的不断摸索、改革与创新。其关键是解决了“林瓷之争”的矛盾。

德化是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古法烧瓷,所用燃料都是木柴,对森林破坏极大。上世纪70年代末,全县虽然仅有两家国营陶瓷厂、七八家乡镇厂以及30多家村办厂,可其消耗的木材量却大得惊人。据统计,1982年全县有100多家陶瓷厂,年产值不过亿元,可年消耗木材多达10万立方米。照此下去,用不了几年所有的森林都会砍光烧光。

为了给子孙留下一点绿色,当时的德化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发展小水电和以电代柴烧瓷,解决部分能源问题的思路。伴随而生的一场“以电代柴”的改窑革命也随之展开,陶瓷产业从此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德化在保持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把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1989年,福建省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消灭荒山。德化立即动员起来,向荒山开战,从1989年至1994年5年内,封山育林80万亩,人工造林45万亩,给光秃的山头重新披上绿装。1995年以后,德化县实现了消灭荒山的承诺,转而以护林为主。一手抓培育,一手抓保护,目前德化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植树造林保护了生态环境,当地茂密的森林,涵养了水源,直接保护了闽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德化戴云山麓的大漳溪以及晋江源头,对发展小水电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目前,全县电站总数达到172座,电力装机容量29.81万千瓦,水电业的税收约占全县税收总额的15%。全县自行筹建的小水电装机容量居全省第一,名列全国前茅。2002年3月,德化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为“中国小水电之乡”。山青、水足,这些小水电站即使在大旱之年仍能运转,德化也成为泉州市惟一不用拉闸限电的县。同时,林业的发展,也造就了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旅游业、服务业也随之蓬勃发展。

如今的德化,林业、水电、旅游、陶瓷业协调发展。其中,林业是其他产业的基础,没有林业资源,就没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没有水电,也就没有德化经济腾飞初期的“以电代柴”。

能源革命:生态和经济共赢

德化历来重视窑炉改造,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从用木柴烧瓷,到用柴油、电、液化气及微波烧瓷,德化陶瓷产业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技术变革过程。

第一次能源革命:以电代柴。很长一个时期,德化陶瓷厂都是用木柴烧瓷。上世纪80年代,在陶瓷业还不甚发达的情况下,德化每年要消耗10多万立方米的木材。

随着陶瓷业走俏市场,“林瓷之争”异常突出,制约了陶瓷业的做大做强。德化县痛下“科技兴瓷”的决心,引导全县数千家陶瓷厂进行技术改造。

于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德化县率先在全国实现“以电代柴烧瓷”,掀起第一次“能源革命”。

由于“以电代柴”的推行,至2003年,使整个德化减少水土流失面积4.7万亩,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28亿千克,陶瓷产业成了绿色产业。

第二次能源革命:LNG(液化天然气)烧瓷。“从用木柴烧瓷到用液化气烧瓷,这是我县陶瓷厂从小规模经营向现代企业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德化县科技局负责人这样评价。

2004年,德化率先在全国实现用天然气烧瓷,掀起了第二次“能源革命”。

德化陶瓷企业的能源结构又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目前,全县民营陶瓷企业中有90%的企业使用水电和液化天然气,10%的企业使用柴油和液化石油气。

“没有效益,清洁能源就难以推广!”德化创意集团老板是这样算账的:每条40米隧道窑每天需耗用1.3吨柴油(5700元/吨)合计7410元/天;用天然气每天需耗用1250立方米(3.4元/立方米)合计4250元/天,可节省燃料成本43%,每条隧道窑每年可以节省约115万元,而且天然气还可大大提高成品率、优质品率和光洁度。

而从2008年6月开始,德化经营LNG的企业将为陶瓷企业提供通过海上运输来的印尼天然气,运输费用将大大减少,这也将为企业节省不少成本。

据了解,福建LNG项目资源购销协议于今年9月20日生效,是继广东LNG资源购销协议之后,中国第二个LNG长期供应协议。届时,印尼将每年向福建省提供260万吨(约36亿立方米)液化天然气。

“以电代柴烧瓷”是德化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以电代油、气”更是德化在实施能源替代工程的大跨越,它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具体表现,也为德化县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注入一股强劲的动力。

第三次能源革命:微波烧结。前不久,德化一家大型陶瓷公司成功研制出大体积工业微波炉烧结陶瓷技术,该种烧法与常规窑炉烧法相比,节能30%—50%,能提高陶瓷产品的质量及成品率。

业内人士认为,该项目的成功运行及推广,将掀起德化继“以电代柴烧瓷”、“用天然气烧瓷”之后的第三次“能源革命”。

据了解,大体积工业微波炉是利用微波电磁能较强的穿透力,直接深入到样品内部,使样品的中心温度迅速升高,达到着火点并引发燃烧,最终完成烧结反应。使用微波烧结陶瓷,温度可达1350℃,并具有在短时间内达到均匀加热,降低烧结成本,还可以提高陶瓷产品的品质,降低陶瓷产品的缺陷,提高高档艺术瓷品的白度等优点。据初步推算,微波烧结,能够降低能耗30%—50%,成品率提高10%,每1000万元产值规模的陶瓷厂年可节支增收120万元。

目前,微波烧瓷项目已获国家专利,正进行工业化试验,并向上级相关部门申请资源综合利用的最后认定,预计很快就可正式投入使用。

新燃料的使用,使德化的企业开始自发地加快了陶瓷生产窑炉技术改造。2001年以来,引进使用最新耐火材料、油嘴,设计自动控温窑体,窑炉的室内温差由原先的±50℃降低到±5℃以内,节能25%以上,陶瓷产品合格率提高15%,产量提高30%。这个技术已在德化陶瓷企业中广泛推广使用。

自主创新、节能降耗:提升产业竞争力

近来,由于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进一步下调,导致陶瓷业出口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大幅挤压。如何提升产业竞争力?是摆在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作为一项能源、资源消耗型的产业,陶瓷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节能降耗的任务。陶瓷产业必须要降低能耗,走科技开发和产品创新之路才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对产品技术的追求,成为大多数企业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最佳位置的着力点。在德化,一些重点骨干陶瓷企业已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进行产品开发。

自主研发结硕果。

近年来,德化开发一批新的陶瓷工艺,2005-2006年度获得100多项技术专利,不断创新彰显“瓷都”的持久魅力。

中低温一次烧成环保工艺陶瓷、红壤陶上彩上釉和高温素烧、高温釉烧高档日用瓷等,是德化新近开发的工艺。

德化玉瓷。今年年初,在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组织召开的新产品鉴定会上,“德化玉瓷”通过专家组评审,其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目前市场上最高档的日用陶瓷产品之一。“德化玉瓷”瓷质细腻、色泽柔和、釉面光滑透光度高,突破了传统的陶瓷配方,采用同人体相容的生物陶瓷材料替代陶瓷中有毒的铅、镉、钡等熔剂陶瓷材料,更符合人体健康需求。这种首创的由纳米生产陶瓷和稀土材料人工合成的新材料,替代了原来作为陶瓷原料的天然矿藏,可在1140℃—1200℃范围内烧制而成,比高温瓷节能达40%以上。

自生釉骨瓷。今年4月,由德化第五瓷厂自主开发的瓷种——自生釉骨瓷,也顺利通过了由福建省经贸委组织的新产品新技术专家鉴定组鉴定,这标志着国际首创的高档瓷器新瓷种在德化问世。自生釉骨瓷把坯釉材料混合为新材料直接成型,节省了釉的加工,减少施釉等工序,解决了长期存在于高档陶瓷的瓷坯釉结合出现的因施釉质量产生合格率偏低问题,只需中温1200℃—1220℃一次性烧成,节省能耗60%。

低廉铁钛黏土高档陶瓷。走进德化环宇陶瓷有限公司的产品陈列馆,一件件颜色亮丽、造型独特的陶瓷工艺品令人目不暇接。

据介绍,这些看起来颇有档次的陶瓷工艺品其实都是用普通泥土为主要原材料烧制而成的。公司总裁黄美罗说,低廉铁钛黏土高档陶瓷是公司在继承和发掘我国已经濒临失传的古代制瓷的古彩技术和窑变技术的基础上,对外观装饰技术进行自主研发而成功的。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能够烧制出难度高、造型奇的陶瓷。

这种陶瓷产品外形粗犷,很有艺术质感,非常符合欧美的审美习惯,投入市场后,深受欧美消费者喜爱,价格也比同类产品高出1倍多。自投产以来,已实现产值500多万美元,为公司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被列入“2005年度国家新产品计划”和“2005年度福建省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带动了一批陶瓷企业走出困境。

节能降耗增效益。

废瓷回收节约成本。过去,德化城关瓷器废次品、废瓷土堆积如山,造成空气和河流的极大污染。

陶瓷生产的破损率在3%-5%之间,而破损的废陶瓷回收再利用的成本比重新购买陶土生产的成本要大。因此,以前德化多数陶瓷企业并不愿意对废陶瓷进行回收再利用,而是直接丢弃。

如今,通过科技创新,废陶瓷回收再利用的成本大大降低,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出口形势,为降低生产成本,德化各陶瓷企业开始想方设法利用固体废物。如,年产值约4000万元的必德陶瓷有限公司,每年回收瓷土600吨、废石膏600吨、废陶瓷400吨;德化佳美集团

对陶瓷生产及包装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边角料的回收率达90%以上,就连废弃泡塑也再利用,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5%。

冠福家用公司是我国目前规模较大的日用陶瓷生产企业,公司日生产产品100多万件,每天的废品在10%—20%之间,仅废品就有十几万件。生产车间不仅对每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瓷器废品进行回收,还收购龙岩等地的废弃瓷土,经研磨后用作生产再生陶瓷。冠福企业的“抠门”,连县委书记陈全顺也感到惊讶:“这么大的企业,连洗瓷坯洗下的一点点瓷土也要回收!”由于采用了科学配方,1吨瓷土当中就配15%—20%的废瓷土,每年4万吨的原料,按15%来计算可以节省6000吨,一年就节省700多万元。

尾矿利用为产品添“色”。废料竟能让企业产生效益,德化由此掀起一场科技革命,科技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

万旗科技陶瓷公司生产的陶瓷产品,每件作品不仅造型独特,更吸引人的是,釉面闪烁着一种变幻莫测、带着金属质感的光泽。原来,这是万旗科技陶瓷公司运用高新技术,利用黄金尾矿作陶瓷釉料,在减污降耗的同时,为企业增加效益。他们先从尾矿中分选出有效矿物作原料,研制成色釉工艺陶瓷,再利用次等废渣生产微晶玻璃、纳米钙、加气混凝土砌筑砖等系列产品,每年实现增收节支450万元。

与此同时,德化其他陶瓷企业在利用铁矿尾矿、铅锌尾矿、金矿尾矿生产陶瓷等方面也纷纷取得成功:坤恒公司利用铅锌尾矿生产陶瓷产品,远销国外市场;宁昌公司利用铁矿尾矿制作出墙壁瓷砖和相片框架,其产品色泽多样。

还有的企业利用黄金尾矿生产低温镁质强化环保陶瓷,市场反映良好。这些尾矿的综合利用不仅能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节省下大量的瓷土原料,大大减少各矿山矿渣堆存所占用的土地资源,减少了环境污染。

此外,德化还大力加强废瓷再生利用、特种陶瓷等科研项目的研发,鼓励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目前,德化有几十家专营废物再资源化的企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由废而兴的“静脉产业”。据统计,德化陶瓷、矿业固废物再生率达90%以上,陶瓷企业的废水回收率达80%,德化县通过资源再生利用实现的静脉经济达7亿元,约占工业总产值的8.8%。德化的工业生态环境日见改善,可以预计,随着大量循环经济关键节点技术的突破,德化县将会有更多的“静脉产业”出现,静脉经济将成为德化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