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德化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构筑现代化绿色瓷都-2011.07.21

核心提示

17-19日,中共德化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德化县委书记吴深生代表中共德化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会议指出,今后五年是德化县加快转型的攻坚期、竞争优势的确立期、民生福祉的提升期,更是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加速期,德化县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持续奋进,牢牢把握海西建设和“两个圈”发展机遇,做大做强工业、旅游、城市、文化,基本建成世界瓷艺城、中国瓷都·生态旅游宜居城市、海西养生村、福建重要的矿产业基地和两岸特色领域合作交流前沿平台,致力打造经济发达、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现代化绿色瓷都。

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实力

德化提出,今后五年将以转型升级为战略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迅速扩张经济总量,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至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12.5%以上,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GDP达1万美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16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为此,该县将致力于经济结构合理化,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创意陶瓷发展区、生态旅游发展区、新兴产业发展区、矿产业发展区和综合服务发展区,推动资源优化配置,构建优势突出、特色明显、配套完善、绿色生态的产业发展区;致力于支柱产业高端化,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发展一批行业领先、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推动一批中小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推进支柱产业高端化发展,着力打造世界瓷艺城,福建重要的矿产业基地;致力于新兴产业规模化,持续提升新兴产业集约、集聚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发展。

依托资源实现绿色崛起

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是德化未来发展的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后发优势,今后,德化县将依托这一资源,奋力实现绿色崛起。

具体为:发展都市型农业,深入实施农业“十百千万”工程,做大做强“三黑三黄”等品牌农业,大力发展林下产业,加快发展生物质能、生物质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着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引导农业向二三产业拓展延伸,持续提升城乡融合度;壮大旅游产业,主动融入省“绿色生态旅游带”,争取建立“戴云山脉旅游区”区域联盟,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响“中国瓷都·戴云之旅”品牌,努力把德化建成海西养生村;推进低碳发展,巩固“全国循环经济模式示范县”发展成果,持续完善"1+3+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开展绿色低碳城市、园区、社区、学校、企业等创建活动,普及低碳生活理念,打造低碳型城市。

环境建设打造宜居瓷都

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是“十二五”时期德化加快发展的先决条件,德化县将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和宜居城市建设,推动工业瓷都向生态宜居瓷都转变。

着眼今后10年、20年城市发展需求,德化将超前谋划,留足空间,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智慧德化”建设,把城市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平台来经营,突出陶瓷文化特色,注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特色文化的融合,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力争五年再造一个城市建成区,城区面积超过20平方公里、人口达23万,达到小城市建设标准,打造“中国瓷都·旅游宜居城市”,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德化、创业在德化。同时,把建设“绿色乡村”作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营造“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美景。

改革创新推动发展振兴

改革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德化县将在今后五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支撑,促发展、增活力、助振兴。

该县将着力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推进“一学院一职校一园区两基地四中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创建研发机构,创立自主品牌,加强产学研合作,努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同时实施“人才强县”战略,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强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此外,坚持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合作共赢的原则,融入沿海“两个圈”,积极对接泉州、连接周边、拓展国内、联系国外,主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密切区域经济合作交流,加强与台湾的企业、行业协会沟通联系,建立对台陶瓷销售、技术交流平台,不断扩大对台销售份额,加快德台陶瓷文化创业园、德台陶瓷文化和技术交流平台、德台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的规划建设,推动德台经济、文化、科研及民间交流交往活动常态化。

惠民富民提升幸福指数

推进“十二五”发展,必须顺应人民的新期待,今后五年,德化县将以惠民富民为目的,从保障基本民生需要、满足民生发展需求和缩小城乡民生差距三方面入手,坚定不移地走包容性增长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德化县还将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基本社会保障城乡一体、水平提升,同时,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巩固低生育水平,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社会管理创新、民主法制建设、平安创建活动和精神文明建设明显进展,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