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English

沉寂海底近200年 50件“泰兴号”沉船瓷器回归泉州-2019.11.30

发布日期:2019-11-30来源:泉州网作者:记者 陈智勇 通讯员 何奕斌

28日,“泰兴号”瓷器捐赠仪式暨“泰兴号”与古代陶瓷之路学术研讨会在泉州海交馆举行,“泰兴号”沉船德化陶瓷珍宝回归展同时举行。

泉州网11月29日讯 (记者 陈智勇 通讯员 何奕斌 文/图)28日,“泰兴号”瓷器捐赠仪式暨“泰兴号”与古代陶瓷之路学术研讨会在泉州海交馆举行,“泰兴号”沉船德化陶瓷珍宝回归展同时举行,吸引了不少人前往感受190多年前的陶瓷艺术魅力。

此次活动由泉州市文化广电与旅游局和德化县人民政府主办,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承办,为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全域性活动项目之一。


“泰兴号”沉船德化陶瓷珍宝回归展吸引不少参观者


190多年前珍瓷回归故乡

此次“泰兴号”瓷器捐赠仪式在泉州南音传统曲目《霏霏飒飒》与新作《花香》表演唱中拉开序幕,充满了古朴的文化气息。随后,广东泮庐集团董事长郑长来无偿捐赠给泉州海交馆50件“泰兴号”瓷器,为海上丝绸之路和德化瓷外销史提供珍贵的实物佐证。

“这批‘泰兴号’瓷器流落在海外197年后,终于回归祖国、回归泉州,捐赠给泉州海交馆是最好的归宿。”郑长来说,“泰兴号”创下了世界沉船打捞出完整无损瓷器数量之最,进一步证明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海洋大国,南海航道是中国先民开辟的。为此,泮庐集团拟在南海航道沿线城市建立“一带一路”爱国主义文博教育基地,以“泰兴号”沉船文物为主体,兼以系统地收藏和陈列两千年来海上丝绸之路和对外贸易发展的文物和史料。目前,选址正在考察中,福建是首选。此外,还拟按1∶1比例仿制还原“泰兴号”这艘少有的巨型中国帆船。

据了解,“泰兴号”沉船为清代道光年间沉没于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的一艘中国商船。1999年,被国外商业团队发现并打捞出水,引起广泛关注。2018年11月,郑长来从英国购入12万余件“泰兴号”沉船德化青花瓷,让这批沉寂海底近200年的文物最终回归祖国。此前,郑长来已分别向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德化陶瓷博物馆捐赠了一批“泰兴号”珍瓷。

“这批‘泰兴号’瓷器展览后,将暂收库房保存,今后将融入博物馆最主要的展览体系——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通史馆对外展览。”泉州海交馆馆长丁毓玲说,历史上,德化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最多的就是日用品,从“泰兴号”出水的瓷器得到佐证,主要是碗、碟、盘等生活用品,同时,也有一些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雕艺术品,十分珍贵。

德化“爆款”陶瓷远销世界

此次“泰兴号”与古代陶瓷之路学术研讨会吸引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冯松林、故宫博物院冯小琦、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羊泽林、景德镇东方古陶瓷研究会执行会长李峰、景德镇陶瓷大学曹建文教授等专家到场交流。

与会专家认为,“泰兴号”沉船事故复原了一段被遗忘的东方历史,沉船上发现的德化瓷,与近年来在德化桐岭、梅岭、东头、后所等窑址出土的青花瓷,造型纹饰完全相同,这印证了德化不仅是“中国白”的故乡,而且在青花瓷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见证了昔日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

“‘泰兴号’沉船陶瓷成功打捞,印证了当时以德化陶瓷为代表的福建外销瓷数量非常大,有很强的国际市场适应能力,生产了一批‘爆款’陶瓷,远销世界各地,其中德化的青花灵芝纹盘就是典型的代表。”羊泽林说。

冯松林说,陶瓷是一个时代工艺水平的代表,古代陶瓷研究,既要保护好传统的东西,还要加入现代的元素,打上新时代艺术符号,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这样陶瓷艺术的发展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憨鼠责编:谷莹]